top of page
作家相片Gathery Magazine Official

如果沒有核心價值,你不會知道要表現什麼 —— 飲食插畫設計師 Leslie Wang

已更新:2021年7月21日

這次很榮幸能邀請到飲食插畫設計師 Leslie 接受訪問,與我們分享成為插畫設計師的歷程、國外展覽經驗與正在進行的「玩食環島計畫」。


歡迎到Gathery探索作品,預訂Leslie的作品進駐。


飲食插畫設計師 王意馨 Leslie Wang

請簡單自我介紹是如何成為創作者?

我的工作室叫做「OUNCE studio玩食插畫」,會開始做這件事情的初衷是想要分享,分享我熱愛的事。當時從美國研究所畢業後,在歐洲和南美洲旅行了一段時間,想把看到的事物用一個方式紀錄下來。我當時紀錄的方式是插畫,我其實覺得自己不太會寫文章,但一直都有畫日記的習慣,所以我用插畫的方式。

《Ounce Magazine 玩食誌》2015 創刊號

當這些插畫、速寫、日記累積到一定的數量,我思考能以什麼方式把這些東西整合起來?那時直覺想到的是報紙,因為我一直很喜歡搜集世界各地的報紙,但若要出版一份畫報或一本雜誌,製作上有困難,內容也要很豐富,當時覺得自己並沒有足夠的預算跟經驗去製作,所以後來一直篩選才變成小誌,門檻相對低,也比較自由。心想如果可以出一本純插畫的食物雜誌,那應該蠻酷的。

為何想成為創作者?如何定義自己?


這個職位也是慢慢摸索才形成的樣貌。一開始,只知道我的職業是偏向插畫家,但是我的創作主題都是飲食為主,所以就漸漸加了「飲食」到我的Title,變成飲食插畫家。除了做個人的創作外,大部分收入來自於品牌合作和商業合作,時常需要以設計師的角度跟客戶溝通,看他們想要怎麼樣的菜單、裝幀插畫等,所以會有這樣的Title是慢慢演進來的。


不知道有沒有其他插畫家也是這樣的Title,但這是我給自己的定位。不一定是食品,也有食材、飲品,所以我會統稱叫「飲食插畫設計師」。


平時以商業合作案為主,還是自發性創作居多?比例如何分配?

其實是一半一半,蠻平均的。商業合作對我來說是一種成就感,也是一種挑戰,因為要符合各種飲食相關客戶的需求。有小農、有餐廳、有營養師,有時候是異業合作,可能是服裝品牌、汽車、壁畫、瓷器彩繪...等等,需要因應不同媒材來調整創作方式,接觸不同的客戶,要用不同的思維去做跨界,也讓我覺得很好玩。


品牌創立初期,相對有比較多的時間做自己的創作,很有自由度。我每年還是會自己辦展覽,給自己訂一個目標,從比較貼近個人的日常體驗,以飲食、旅遊、生活作為自發性創作的主題。


Ounce Magazine玩食誌」刊物是否固定出刊?


早期的確會固定以季刊的方式發行,每三、四個月出一刊。每一期畫的內容都是我前往不同國家旅遊的飲食經驗。我旅遊的目的地都是餐廳,每到一個城市,我會去拜訪當地的廚師朋友,他們會有很多口袋名單,我很喜歡搜集這些在地人推薦的清單,把去過的店、嚐過的料理收集成冊,漸漸演變成現在的玩食誌。玩食誌的出刊,需要配合實際能夠安排旅遊的狀況,2019年開始因為疫情的影響,所以這兩年變成不定期出刊。


Ounce Magazine玩食誌」主要是哪些族群會購買、閱讀?現在哪裡可以買到?


玩食誌算是我第一個產品,但我現在做的產品不只是刊物,從紙本到生活用品都有。通常會買的客群都是對旅遊、對飲食熱衷、或對插畫設計有興趣的人。年齡層跨足男女老幼、臺灣人、外國人都有。目前大多放在Pinkoi的線上商店、或獨立書店販售。常常會看到來自遙遠的地方的訂單,覺得很驚訝。

玩食誌封面插畫:《The World Food Maps 食界地圖》

請談談目前正在進行中的「玩食環島計畫」,當初是怎麼開始這項計畫?環島計畫目前進行到哪裡呢?

如同先前提到,這兩年因為疫情不能安排出國,與國外旅遊有關的創作主題都只能先暫緩,於是我開始著手進行台灣環島計畫,剛好因為有接洽到出版社,所以目前正以「玩食環島計畫」為主題,籌備一本跟環島美食有關的插畫書,書名目前未定,是玩食誌的延伸,介紹各個城鎮由在地饕客領路的隱藏版美食。

「玩食環島計畫」旅途中有發生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人事物?


很多,像是我在臺東待特別久,本來只是要待在市區,但有朋友在金峰鄉原住民部落裡工作,所以就順道去參觀部落裡面的樣子。那時剛好是小米收成季節,就會看到部落裡的事物還有飲食文化,是我住在臺北很少有機會體驗到的。

Leslie《玩食環島計畫》的創作過程


Leslie最喜歡的台灣料理是什麼?Leslie是個會挑食的人嗎?


在臺灣的選擇太多了,我在美國的時候如果我很想吃臺灣食物,我會做滷肉飯(肉燥飯)。我完全不挑食,我有不太喜歡吃的東西,但我很願意嚐鮮,像在國外若看到奇怪的食物也至少會試一次。


可以講述過往參加過印象比較深刻的展覽?


如果是以插畫、刊物的展覽為例,我蠻常參加國外Zine相關的展會,像第一次參展是2015年在紐約的Food Book Fair。後來還有到上海的 Art Book Fair,在首爾、新加坡的 Illustration Fair。2019也受邀到巴黎 UNESCO參加Gourmand Award Summit,是飲食書籍的展覽兼頒獎典禮。


能否分享在葡萄牙美術館展出的展覽經驗?


往年的展覽都是在藝廊或咖啡廳居多,2019年第一次受邀到葡萄牙維塞烏(Viseu)的當代美術館展出。Quinta da Cruz當代美術館隸屬於政府的教育機構體系,一整棟的展覽空間,自由度很高,所以壓力也蠻大的,需要思考如何全面策劃,如何把這四、五年來的作品統整,傳達歷年創作上的轉變。


整個場地共有五個展間,我用五感的方式把歷年的創作串連了起來,第一間是食材與嗅覺、第二間是廚房與觸覺、第三間是餐桌與聽覺...等等,將一些插畫、道具、裝置結合體驗。除了從台灣運過去的展品外,到展出前還有一個月的時間,能做些連結當地文化的新創作。

Leslie於葡萄牙美術館的創作回顧展


過往的教育是否啟發你的職業?


雖然國中、國小是唸美術班,長大後畫畫就真的比較像是興趣,像我過去的日記都是用畫的,要變成職業是完全沒有想過的,一開始完全沒有方向。我覺得在美國的教育影響我非常多。我如果只在台灣唸完大學畢業就求職,真的不會想到有這種工作的可能性。

我在美國念研究所,每個教授都有自己的專業外,他們有很多跳脫傳統的做事方式。比如說我有機會去南美洲是因為教授帶我們去辦展,其實這些課大可在學校上就可以,但這些教授他們會覺得,我們今天要上street art的課,就要去有很多street art的城市,要辦展覽也可以結合城市、結合當地業者,就有很多大膽的嘗試。很多事情就不是只有一個傳統的方式。


像我的教育背景會覺得,妳要當老師就是要去考執照、甄選,有一個固定的途徑,但像我現在的工作,根本沒有固定的養成途徑。就是因為受到這些教授的影響與啟發,思考非常跳躍,跳脫本來的框架。


對想投入全職創作職業的學生的建議?


我覺得要很專注。如果要做一個領域,就是要做到好。插畫對我來說是一個表現形式。我想要用插畫表現對於飲食文化的熱愛,為了理解飲食文化的核心,我會不間斷地去搜集任何跟飲食相關的資訊,可以透過各國電影和書籍、可以在餐桌上採訪廚師、也可以親身走訪農田去認識食材與產地,持續地加強核心知識、保持求知欲與好奇心。如果沒有核心價值,你不會知道要表現什麼。


未來還有什麼想嘗試的事嗎?


去年我以「OUNCE grocery食空超市」為主題策劃了展覽,我未來的目標是把這個概念變成虛擬的或實體的商店空間,可能有點類台版的wholefood market或是Eataly美食超市,但主要是用插畫來包裝,我想讓逛超市這個日常的行為,像是在逛畫展一樣,能有陶冶大眾美感的體驗,落實將畫作更接近民眾生活、普及化。


因為近年來與小農、生產者、餐飲業者合作,參與各種食品類的包裝設計,希望之後能有個空間,把這些合作過的品項集結起來,現在就是慢慢的累積合作產品,算是一個遠程的目標。

《OUNCE grocery食空超市》概念商店展



採訪:蔡依儒

文:黃子紘、蔡依儒、王意馨 Lesile Wang

圖片提供:王意馨 Lesile Wang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